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矢志岐黄耄耋之年不改初心

2022年07月27日 16:11  |  作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口述/林兰 整理/高学成 本报记者 陈晶

编者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了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全国名中医评选自2017年首评,此次表彰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了101名全国名中医。今天起,本刊将陆续推出“走近‘全国名中医’系列报道”,本期让我们一起听听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林兰的从医故事。

1938年,我出生在浙江青田。儿时,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的途径,因此努力读书,成绩优异,但家中经济困难,凑齐学费都很困难。我的父亲是一位威严的人,他一直教导我要努力读书,并和母亲一起不停努力工作挣钱供我上学。

亲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高考时我怀揣着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愿望,想要报考地质学院。但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学医后对家人可以有更好的照顾,遂听从父亲的建议,将报考志愿改成了医学院,目标锁定在上海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两所高校。又因父亲喜爱中医,遂决定报考上海中医学院(6年制)。

1957年8月20日,经过漫长而又焦虑的等待,我终于迎来喜讯。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情形:我干完农活回家,快到家门口时,母亲兴奋地跑过来说:“林兰,快过来看,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整天的疲劳一下子云消雾散,我扔下锄头,从母亲手里接过录取通知书,看到是上海中医学院,当时激动的心情一言难表。当年考大学非常不容易,整个景宁县仅有我一人是大学生,全家人、街坊邻居都为我高兴。

在上海中医学院求学实习时,亲历的一个病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上海舞蹈学校的一名学生,跳舞时摔伤,胸椎骨折,医院给他穿上石膏背心,几个月后,当石膏背心拆掉的时候,他的胸部肌肉都萎缩了,骨折的地方也还游离在外边。当时我在上海骨科名医石筱山弟弟石幼山的诊室见习,患者来找石老师行术后康复治疗。石老师对这名患者进行按摩、膏药贴敷,一个星期后骨折部位就复位了,又过了一个星期患者骨折处完全恢复了,这让我感觉到祖国医学很伟大。在实习的过程当中,我把所有的病历、化验单都背熟了,这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加深了我对中医的热爱。

名师指路,立足内分泌事业

1963年,我大学毕业,想去杭州工作,这样离家较近,可以照顾父母,当时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学校分配我到北京工作。因为离家太远,我思想上很矛盾。可转念一想,自己是一个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支持和教育,因此,我决定服从学校安排,来到北京,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开启职业生涯,而这一干就是50多年。

在这里,我遇见了自己的职业引路人——张鸿恩主任,而正是张主任的职业精神,成了当时还年轻的我心中的楷模。

跟随张主任工作的第一天,就见他接诊了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患者,当时患者的血压已经没有了,采用了西医的抢救方法,也用了中医针灸、中药方法。抢救历经72个小时,张主任没有说过一句累。虽然最终没有抢救过来,留下了遗憾,但张主任不放弃的精神和救死扶伤的情怀深深打动着我。

“要有不怕吃苦的心,努力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这是张主任时常教育我们的话。彼时,上级安排医院组织人员去传染病医院支援,当时卫生条件差,很多人不愿意去,但在张主任的引领下,我二话没说就跟着去了。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1975年,我按照组织派遣到河北涿州搞“开门办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临床教学。1976年5月回到北京,在大内科工作,主要从事的心血管专业。不久,我又被医院选派到北京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以中药“抗心梗合剂”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科研协作任务。

结束在宣武医院的科研协作后,我回到广安门医院。正值医院要成立内分泌科,张主任看重我吃苦耐劳、勤于思考,将当时干得热火朝天的我派到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研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治疗。

在内分泌实验室工作期间,大家最不愿意干的活就是刷试管,因为试管里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我都抢着干。放射性元素对身体的潜在影响慢慢呈现出来,一个月过去了,例假没有来,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例假仍然没有来,我在焦虑不安中度过,怕家人担心,又不敢和家人说。现在回想起来,在协和进修的那些时间里,虽然很辛苦,但却是我终身受益的一段经历。它让我掌握了内分泌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诊断与治疗,同时也了解很多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丰富了内分泌学科的知识。

情系患者,攻坚克难“战”糖尿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大学实习时接诊过的一位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患者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引发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后导致双目失明。这样年轻的一个人还有着很长的人生路,但是因为糖尿病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只是糖尿病给病人带来的众多苦痛中的一个。看到病人苦痛,作为医生却爱莫能助的感觉让我下决心要攻克糖尿病这个顽敌。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国内尚未对糖尿病有足够深入的认识。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当时卫生部对糖尿病研究比较重视,1976年组建中西医研究治疗糖尿病的协作小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被任命为协作小组的中医研究单位。我此前一直从事心血管专业,对糖尿病了解并不多,更多的只是因看到糖尿病人被病魔肆虐的不忍之心与立志战胜糖尿病的初心,但适逢其时,我毅然报名参与,从此踏上了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征途。

那时,我统计了328例糖尿病患者,为他们画了一张很大的表,将他们的各种症状都罗列在里面,从中医角度进行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中医辨证、统计分析。根据大量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从中医角度出发,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辅,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经过不断临床探索,逐渐将这三型细化、完善,最终推出糖尿病三型理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1986年,我首创的2型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被卫生部药政部门纳入《新药(中药)糖尿病(消渴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至今仍在相关临床、科研领域内被广泛遵循。

征战糖尿病的过程中,我和团队历时15年研发的中药新药“芪蛭降糖胶囊”,是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已临床应用20余年的院内制剂“降糖通脉宁”基础上研制成功的。芪蛭降糖胶囊2009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康复治疗发挥重大作用。

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现已发展为拥有50张病床和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专业科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中心”“全国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以及“全国中医糖尿病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糖尿病患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矢志不渝,薪火相传

1985年4月5日,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我举手宣誓的时候,就立下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心愿。自己从一个山沟里的穷苦学生,到如今的技术专家,都是党和政府对我的培养,自己每走一步,都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

作医生就要讲医德。对于前来就诊的患者我都会一视同仁,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自己最大的欣慰。即使成了专家,凡事也必须亲力亲为,不能只听汇报,必须亲自观察病人的变化,及时了解病情,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这是成为一个好医生非常重要的一点。

除了自己站好每一班岗外,我深知传承是最重要的。为了加强中医科研临床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20名,博士后11名,传承博士2名、传承博士后2名,国家210工程学科带头人4名,培养西部地区人才2名。这些人而今多已成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工作中,我会亲自带学生查病房,对病人案例做跟踪分析指导,让学生懂得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生命个体,更应该尊重和体察他们的需求,做到治人更暖心。

如今的我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干到什么时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只要党和国家、广大病人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继续下去。我将继续秉承医院的院训“广安广博、至精至诚”,矢志不渝继续为糖尿病事业奋斗下去。

编辑:何方

关键词:糖尿病 中医 医院 患者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