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潜伏在呼吸间的健康隐患
时间:2025-10-09


       秋冬清晨,不少中老年人常会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很多人把这当成 “老慢支” 的正常表现而掉以轻心。殊不知,慢性支气管炎作为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严重肺部病变。全面了解这种疾病,对守护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核心特征。医学上确诊须满足: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以上,连续 2 年或更久,且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这种疾病在 40 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升高,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

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 疾病早期,患者多表现为晨间咳嗽,夜间可能出现阵发性咳嗽或排痰,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状,偶尔带血丝;
  • 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咳痰症状会逐渐加重,当合并感染时,痰液量明显增多且呈脓性。

       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或气急症状,尤其活动后更为明显,严重时即使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

       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纤毛运动能力下降,黏液分泌增多,进而诱发感染和炎症。此外,空气污染、职业性粉尘与化学物质接触、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以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等,都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寒冷天气和气候变化常成为疾病急性发作的诱因,这也是秋冬季节患者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以及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情况。肺功能检查是评估气道阻塞程度的关键手段,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能帮助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痰液检查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

       治疗方面,慢性支气管炎的管理强调综合防治原则。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平喘为主,常用抗菌药物、止咳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剂来缓解症状。稳定期治疗则以预防发作为核心,戒烟是首要措施,同时需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对于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

       中医在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治上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将其归为 “咳嗽”“喘证”“痰饮” 等范畴,认为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以及内伤饮食、情志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肺气失宣、痰浊内生、肾不纳气,从而引发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注重辨证论治。常见证型包括风寒袭肺型、风热犯肺型、痰湿阻肺型、痰热壅肺型及肺肾气虚型等。

  • 风寒袭肺者,治疗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 风热犯肺者,采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之法,桑菊饮是常用方剂;
  • 痰湿阻肺型需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效果显著;
  • 痰热壅肺者则需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常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
  • 肺肾气虚型治疗以补肺益肾、止咳平喘为主,可选用金水六君煎加减。

       除内服药物外,针灸、拔罐、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对慢性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疗效,尤其在缓解期调理和预防复发方面作用明显。如冬病夏治的三伏贴,通过在夏季阳气最旺盛时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能扶助正气、祛除寒邪,有效减少冬季发作频率。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 坚决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吸入;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呼吸道抵抗力;
  • 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 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慢性支气管炎虽然进展缓慢,但对呼吸功能的损害是渐进性的。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有效预防,我们完全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守护呼吸道健康,让每一次呼吸都畅通自在。


上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