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内痔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时间:2025-10-15

“痔”是临床常见病,民间素有“十人九痔” 之说。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成年人为高发人群,好发于20~40岁。

什么是内痔?

内痔是直肠末端静脉丛因长期压力增大(如便秘、久坐等)导致迂曲扩张,形成柔软的团块。它通常出现在肛门内的3、7、11点钟方向(截石位)。

内痔的分期与症状

内痔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四期:

  • Ⅰ期:便鲜血,无痔核脱出。
  • Ⅱ期:便血,排便时痔核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 Ⅲ期:痔核脱出需用手推回,可能伴出血。
  • Ⅳ期:痔核持续脱出,无法回纳,易感染或嵌顿。

其他症状:肛门瘙痒、灼热感、排便不畅等。

内痔的诊断与检查

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确诊:

  • 肛门指检:触摸齿线以上的柔软隆起。
  • 或可结合肛门镜:直接观察痔核大小、位置及出血点。
  • 血常规:长期便血可能引发贫血。

相关肛肠疾病的区分

  • 直肠息肉:儿童多见,单个带蒂肿物。
  • 直肠癌:中老年人高发,伴脓血便、体重下降。
  • 肛裂:便血伴剧烈疼痛,常见于肛门6或12点位置。
  • 下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直肠血管瘤、憩室病、家族性息肉病等,常有不同程度的便血,需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造影加以鉴别。

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易引发内痔

中医认为该病与饮食不节、腹泻便秘、久坐久立、妊娠分娩、房劳过度、六淫外侵、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与解剖、感染、腹压持续增高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可导致直肠末端及肛管部位皮下的静脉丛迂曲扩张(近代有血管增生及肛垫下移学说等等)、韧带松弛、静脉破裂、肛缘皮肤感染、肛缘皮肤组织增生等等病理性改变。

内痔的治疗方法

1.口服药

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消脱止-M(止血消肿)。中医药可根据证型辨证论治,如槐花散(清热止血)、补中益气汤(提升中气)调整排便、缓解腹泻或便秘,减少出血等。

2.外治法

熏洗坐浴:祛毒汤以消肿止痛。

外敷药膏:痔疮膏、玉红膏(院内制剂)以止血生肌消肿等。

栓剂:直接作用于患处。

3.手术治疗

红外凝固疗法、激光疗法、铜离子疗法、套扎疗法、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疗法)、结扎疗法等。

4.注射疗法

目前治疗内痔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其药理作用的不同,分为硬化萎缩和坏死枯脱两种方法。

消痔灵注射液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临床应用已逾40年,仍旧是我科对内痔治疗的首选。在Ⅱ-Ⅲ度内痔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Ⅱ~Ⅲ度内痔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内痔患者便血和脱出的症状,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产生的术后并发症少且轻。

预防与日常护理

日常饮食:多喝水、吃高纤维食物(如燕麦、蔬菜),避免辛辣刺激。

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蹲久站,定时排便,勿用力过猛,避免腹泻和便秘。

内痔虽常见,但通过合理治疗(如药物、注射疗法)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可有效控制。若出现便血、脱出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避免拖延加重病情!

上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