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抵达黄经210度时,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将尽,冬欲来。此时,天气渐寒,露水开始凝结成霜,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瑟。
	
	
		暮秋的终章,冬藏的前奏
	
	
		《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霜降时节,大地上的寒气愈发深重,阴气开始凝结,万物进入一年中收获与收藏的尾声。此时,自然界呈现出一种收敛、肃穆的景象。中医认为,此节气是阳气进一步潜藏,阴气渐盛的转换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顺应自然,从“秋收”逐渐转向“冬藏”,为抵御严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此时养生,需特别注意“防寒润燥,保护脾胃”,因为霜降前后也是脾胃病的高发期。
	
	
		顺应天时,敛阳固本
	
	
		1.食疗进补,健脾养胃
	
	
		饮食上应遵循“平补、润燥、健脾胃”的原则。此时节适宜的食材不再局限于润肺,更强调温暖脾胃,如山药、南瓜、小米、牛肉、山药、板栗、白萝卜等。民间有“煲羊肉”、“吃柿子”等习俗,认为可以御寒补身,但需注意适量。
	
	
		★霜降时节推荐饮食 ★
	
	
		山药板栗粥
	
	
		【材料】新鲜山药一段、板栗10颗、粳米50克、红枣3-5颗。
	
	
		【功效】健脾益胃,补肾益气,非常适合霜降时节平补食用,能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
	
	
		★霜降时节推荐饮食 ★
	
	
		白果炖乌鸡
	
	
		【材料】乌鸡半只、白果15粒、枸杞少许、生姜3片。
	
	
		【做法】乌鸡焯水后,与白果、姜片一同放入炖盅,加足量水,文火慢炖2小时,出锅前加入枸杞和适量盐调味。
	
	
		【功效】滋阴补肾,敛肺定喘,温中益气,为冬藏做好能量储备。
	
	
		2. 起居保暖,规避寒气
	
	
		“霜降杀百草”,此时的寒冷已不容小觑。保暖工作尤为重要,尤其要注意腹部与关节的防护,以免寒邪入侵,引发胃痛、腹痛或关节疼痛。睡眠应继续坚持“早卧早起”,但可较寒露时稍晚起,以避清晨严寒。穿衣需注意“薄衣多层”,便于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特别要注意腹部、腰背和关节的保暖,避免受寒引发疼痛。“寒从脚起”,霜降后务必穿好袜子,睡前坚持可用温水泡脚,可加入少许艾叶或生姜以温经散寒助眠。
	
	
		3. 动静相宜,蓄养精气
	
	
		运动仍需保持和缓,但可适当增加强度以激发阳气,如快走、慢跑、登山等。关键在于运动到身体温暖、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大汗淋漓,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运动后需及时避风处擦干,添加衣物,严防寒气入侵人体。
	
	
		4. 情志安宁,静待冬来
	
	
		秋风萧瑟,万物凋零,容易引人忧思。此时应主动调摄心神,保持情绪乐观。可多参与一些室内活动,如听舒缓音乐、品茶、阅读、与友人小聚等,让心神有所寄托,安然进入冬季。
	
	
		传统导引:固护脾胃,防燥防寒
	
	
		霜降节气,天气渐寒,燥邪未退,寒邪渐盛。养护的核心在于 “固护脾胃,防燥防寒”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强健的脾胃是抵御冬季严寒的基础。以下穴位是调养重点:
	
	
		★霜降时节穴位养生 ★
	
	
		强壮要穴:足三里
	
	
		【定位】小腿膝盖外侧凹陷下约四指宽,胫骨外一指处。
	
	
		【功效】足三里是公认的“长寿穴”和“强壮穴”。霜降时节艾灸或按揉足三里,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温中散寒,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胃肠道疾病,为冬藏打下坚实基础。
	
	
		【方法】每日用拇指用力按揉5-10分钟,以感觉酸、麻、胀为度。或采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润为佳。
	
	
		★霜降时节穴位养生 ★
	
	
		健脾要穴:中脘穴
	
	
		【定位】肚脐上约五指宽处。
	
	
		【功效】直接作用于胃腑,能温中暖胃、化湿和中。对于霜降后因寒凉引发的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方法】将手掌搓热,以中脘穴为中心,顺时针缓慢按摩3-5分钟。艾灸此穴效果更佳。
	
	
		★霜降时节穴位养生 ★
	
	
		润燥要穴:天枢穴
	
	
		【定位】腹部平肚脐,左右各旁开约三横指处。
	
	
		【功效】能调理肠腑、理气行滞,缓解秋燥引起的便秘或腹泻,是沟通胸腹之气的关键枢纽。
	
	
		★霜降时节穴位养生 ★
	
	
		润燥要穴:太渊穴
	
	
		【定位】即手腕脉搏跳动处。
	
	
		【功效】按揉太渊能益气补肺、滋阴润燥,改善秋燥所致的干咳、咽干、皮肤干燥。
	
	
		【方法】两穴均可每日用按揉各3-5分钟。
	
	
		霜降,是秋天对大地的最后一声叮咛。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将收获的能量仔细收藏,内化为抵御寒冬的温暖力量。希望这份节气养护指南通过精神上的安宁、饮食上的温润、起居上的保暖、运动上的和缓,能助您平稳步入深秋,以饱满的元气迎接冬天的到来。
	
	
		霜降时节老年人的养护特点
	
	
		老年人脏腑机能渐衰,气血阴阳均易不足,在霜降这个由秋入冬的关键节点,养护更需格外精心,其核心在于 “避寒就温,守阳固本”。
	
	
		1. 起居养护:重中之重在于“防寒”
	
	
		暖背暖足,护卫阳气:中医认为“背为阳中之阳”,总督一身阳气。足底则汇集了全身的反射区,且易受寒。老年人出门务必穿背心,睡前坚持用温热水泡脚,并可按摩涌泉穴,以促进血液循环,温煦全身。
	
	
		“迟起”而居,避受风邪:霜降后晨间寒气、霜冻严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老年人应适当“迟起”,待日出气温回升后再进行户外活动。外出时戴好帽子、围巾,避免寒风直吹头顶和后颈。
	
	
		2. 饮食养护:温补脾胃,慎食生冷
	
	
		以“暖软”为主:食物应温热、细软,易于消化。多喝热粥、热汤,如山药板栗粥,能健脾固肾;白萝卜鲫鱼汤能暖胃消食。
	
	
		平补为宜,不宜峻补:老年人脾胃虚弱,不宜过早进行大温大热的“峻补”(如过量食用人参、鹿茸等),否则易导致“虚不受补”。应以平补为主,多吃性温的食物,如南瓜、山药、鸡肉、牛肉、核桃等。
	
	
		3. 运动养护:和缓为宜,忌大汗伤阳
	
	
		选择动作柔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此时日照充足,气温相对较高。
	
	
		严格遵守 “微微汗出” 的原则。一旦出汗较多,应立即停止,严防伤寒。
	
	
		4. 情志养护:静养收神,远离肃杀
	
	
		秋暮凋零之景易引发老年人垂暮、感伤的悲秋情绪。子女应多陪伴,多沟通。
	
	
		鼓励老年人参与一些安静的室内活动,如听戏、书法、园艺、含饴弄孙等助心态平和。
	
	
		对于老年人,霜降时节养护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阳气的存蓄。通过内外兼修,避寒就温,方能顺利度过这个“多事之秋”,为安度寒冬积蓄足够的能量。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1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