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见微知著,体现为前瞻性思维,是一种洞察力、预见力。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干部不仅要想干事、敢干事,还要会干事、干成事,不能被上级推着走、群众推着走,而要增强前瞻性思维,预见机遇之势、需求之变、风险之微,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履职尽责。
民生关切、企业需求等并非静态的“清单”,今天念叨的小事或许就是明天必须关注的大事。面对群众诉求,若只是被动回应,就容易陷入解决一个、冒出一批的循环,久而久之会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预见“需求之变”,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正践行,要求党员干部将工作做在群众开口之前,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比如,有地方法院在走访基层司法所时了解到,当地受理的农民工工伤案件比例较高,经过周密调研,推动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推动当地“凡用工必买险”,切实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有的地方政府推出“码上联”应用场景,让企业扫一扫就能轻松获取相关资讯,后续还派专人上门服务,企业的政策盲区被快速消除。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提前半拍”的自觉、“雪中送炭”的热忱,主动迈开深入一线的脚步,通过大数据分析、一线蹲点调研、换位跑一次等方式,敏锐抓住群众和企业的需求。面对群众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善于“抽丝剥茧”,学会从个别诉求中梳理出共性趋势,把临时性的应对策略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推动“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转变,让服务从“跟在诉求后”变为“赶在需求前”,让惠民利企的底色越绘越浓。
党员干部在履职过程中,突发任务、潜在挑战常不期而至,如果等问题出现后再仓促应对,不仅容易陷入被动,解决问题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唯有将看似偶然“遇见”的难题,转化为主动“预见”的工作重点,才能抢得先机,把握工作主动权。预见问题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对风险传导规律的精准把握。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除患于已然者易,防患于未然者难,一次及时的“排雷”,胜过十次匆忙的“救火”。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筑牢底线思维,炼就善于发现问题的慧眼,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把“补牢”之功用在“亡羊”之前,坚持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来源:人民日报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1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