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安门医院:构建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新生态
时间:2025-11-01

近日,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国际医疗部主任刘馨雁接受中国医院院长杂志采访,围绕构建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新生态答记者问。
2025年9月12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召开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广安门医院”)发布的“广医·岐智”大模型2.0引发广泛关注。
相较于上一代模型,2.0版具有更强中医诊疗决策能力和全新的交互模式,展现出广安门医院近年持续做强国际医疗服务,打造“中医国际远程会诊平台”和“互联网+中医药跨境服务平台”工程的最新成果。
从1955年至今,广安门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历经“零散服务(1955-2000年)、系统推进(2001-2015年)、生态构建(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蜕变。这一蜕变背后,是医院始终以全球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国际标准为标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长期坚守,更映射出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积极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服务的“首选窗口”。
2025年是广安门医院建院70周年,也是医院“十五五”规划启动之年。在该医院党委书记刘震、国际医疗部主任刘馨雁看来,此时梳理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实践,不仅是对70年使命的传承,更旨在为“十五五”时期中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医疗体系、中医医院国际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经验。
2025年服贸会期间,“广医·岐智”大模型2.0发布
建院初心 国际化使命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回溯建院70年历史,您如何看待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的契机和积淀?
刘震:广安门医院的国际化基因,从建院之初便由国家战略赋予。1955年建院之初,周恩来总理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央统筹全国中医资源,从各地选调蒲辅周、冉雪峰、杜自明等20余位中医名家,组建内科、外科、骨科等临床科室及科研院所。这种“国家队”级的资源配置,让医院成为访华外国首脑及友人寻求中医服务的“首选窗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医院的国际化探索进入“走出去”起步阶段,这正是响应国家援外医疗与中医药“初步出海”战略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医院先后派出20余位专家赴坦桑尼亚艾滋病中心开展中医援助,研发“低成本、易推广”的中医干预方案被纳入当地辅助治疗参考资料,相关成果至今仍在大英博物馆展示;90年代顺应国家对外开放深化趋势,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建立海外中医诊所,与美国NIH、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展科研合作,为后来中医药“科研出海”积累了标准对接经验。进人21世纪,医院进步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中医药国际化战略。2006年,我们将国际化发展纳人医院十大战略;2008年医院通讨英国保柏(BUPA)认证,成为国内首批符合国际商业医疗标准的中医医院;2009年正式成立国际医疗部,医院的国际医疗服务从“被动承接需求”转向“主动设计服务”。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医院国际医疗部的成立,有哪些具体推动力?
刘馨雁:医院国际医疗部的成立,是“政策引导、需求驱动、基础支撑”三者结合的结果。
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等14部门出台多条具体支持措施,2014年医院被纳人“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单位”——这些政策为医院国际医疗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资质认可、平台搭建等制度保障和底气。
从需求驱动看,市场痛点倒逼服务升级:20世纪90年代,专程来到广安门医院寻求中医药服务的外籍患者便逐年增加;2006年后,更多外资企业入驻北京,商保客户就诊需求激增;2008年,通过BUPA(英国保柏集团医疗服务质量认证)认证后,医院国际咨询量从每月10余例增至50余例。但由于没有专门部门对接,“挂号难(无涉外通道)、沟通难(无专业翻译)、结算难(无商保直付)”问题突出——曾有一位美国患者因病历无英文版本,商保理赔延误3个月。这些痛点让我们意识到:中医国际医疗要走得远,必须建立专门机构实现全流程闭环。
从基础支撑看,广安门医院建院以来参与的涉外医疗经验是推动医院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国际医疗部成立前,医院有20余批次援外经验,与多家海外机构有深度合作的基础,更储备了40余名英语流利的医护人员及专职翻译。国际医疗部成立后,医院迅速整合门诊、住院、商保资源,当年服务外籍患者及商保患者人次即呈指数上涨——这证明“政策对接+需求响应+资源储备"是中医医院搭建国际医疗体系的关键前提,也是行业可复制的基础逻辑。
模式创新 构建新生态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近十年间,以国际患者需求为导向,医院国际医疗模式实现了哪些升级和迭代?
刘震:与服贸会相伴的十年,是医院国际医疗模式实现“三级跃升”的十年。医院在“搭建国际医疗服务平台” “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援外模式” “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成果显著,核心是围绕“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破解行业痛点:
2015年前是“线下零散服务”阶段向“标准化服务”转化,主要依赖专家个人经验开展涉外诊疗,流程分散、标准不一,自2011年开始跟商业保险公司签约直付协议后,按照国际保险公司的服务要求,梳理服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改造。2014年后探索实现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商保、中医药+互联网三种服务贸易模式,签约美国医生集团、日本医疗集团,实现中西医结合疑难病跨境双向会诊。
2016-2022年是“平台化整合”阶段,整合门诊、商保、海外合作伙伴资源,升级跨境会诊系统,201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商务部纳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服插务出口基地”。
2023年至今是“生态化构建"阶段,2023年牵头成立国际医疗服务联盟,2024年医院上线“国际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在线预约-跨境会诊-双语病历-商保结算”全流程闭环。这一迭代的关键突破有两点:一是标准对接,平台可自动生成符合ICD-11标准的中英双语病历——这项功能源于2011年解决病历不被国际商保认可的探索,如今已被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采购为标准化系统;二是协同发展,组建国际医疗服务联盟,充分利用“京津”地区密集医疗资源,打破“单兵作战”局限,“区域协同+国际联动”快速放大中医国际医疗影响力。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在国际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上,近年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馨雁:我们重点在“援外模式、数字化转型、区域协同”三方面探索创新,核心是从单一服务转向系统赋能;援外模式从“短期输血”转向“可持续造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援坦桑尼亚是“单向输出”,2023年援柬埔寨医疗队则实现了“双向共赢”——广安门医院援柬项目不仅完成1.8万余人次诊疗,更通过显著疗效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同,将柬籍患者占比从15%提升至45%、复诊率从21%提升至67%;挂牌“澜湄中医药诊疗和文化推广中心”,让中医药在当地从“临时服务”变为“常态化供给”,为行业援外提供了可持续、本土化的范本。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还向150万北美华人直播防疫知识,将中医药援外从线下诊疗延伸至线上传播。数字化转型从“远程连线”转向“模块化服务”。2018年,医院“中医国际远程会诊平台”项目获得“京交会”创新奖。可实现双向跨境会诊、跨境转诊、中英文电子病历及处方等功能。
2015年,“北京市中医国际医疗旅游研究中心”成立,医院已经开始探索京津冀资源整合;2023年,医院签署“京津冀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联盟”三大协议,建立国际医疗平台、培训基地、留学生实习基地三大协同机制。这一区域协同模式,正快速提升中小医院国际服务能力。
特色诊疗 个性化方案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高水平的国际医疗服务,离不开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请介绍下医院的相关优势。
刘震:强学科、拓区域、优服务是广安门医院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有效路径,核心是让中医特色与国际认可深度融合。
在优势学科建设上,国际医疗部65位出诊专家涵盖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海外归国博士等。肿瘤、内分泌、心血管、肛肠等多个重点学科不仅形成了特色诊疗方案,更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国际转化——针灸科刘志顺团队的针灸可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所致腰腿痛和间歇跛行成果登上《内科学年鉴》。此类成果,讲明中医原理,讲清中医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患者信任中医的科学性。
我们还通过“中心建设”强化国际服务能力:医院建成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中医糖尿病专病中心等中心,成为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和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组成单位。2018年,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疑难病国际会诊”项目被纳入“中日第三方市场”项目,现已辐射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中日精益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引进日本的精密检查流程,结合中医“健脾和胃”理论,至今已培训200余名专业医生。
2022年10月,26国33名记者参访广安门医院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十余年间,医院国际医疗服务形成了哪些具体的诊疗特色?
刘馨雁:“从临床中来,到国际中去”。核心理念,是以中医疗效为根本,结合国际患者生活习惯,认知特点优化方案,让中医药既“正宗”又“好用”。
例如心血管疾病治疗,实现了从“单一方剂到现在“全链条管理”,围绕冠心病、心衰形成“中药+针灸+康复”模式,发布了《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在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治疗上,也从“对症治疗”过渡到“个性化方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降糖通脉宁胶囊”等治疗糖尿病,到现在根据国际患者生活习惯调整方案——比如为澳洲患者定制的“低GI饮食+中医理疗”套餐,已实现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提升30%的效果;医院2015年首创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于2016年纳人医疗旅游服务包,为日本、德国等地跨境患者提供“诊疗+康复+旅游”一站式服务,今已服务数百个海外家庭,复诊率达70%。
对标国际 树行业典范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在国际患者服务质量保障和流程优化方面,国际医疗部近年有哪些改进和创新?
刘馨雁:“从问题出发,向标准看齐”,用国际标准规范服务,用中医特色丰富标准,这是中医国际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2008年医院通过BUPA认证,主要是解决服务合规问题,这也成为医院国际医疗服务的“分水岭”,过程中充满挑战;2006年启动认证筹备,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对标BUPA的“隐私保护”“诊疗规范”“病历管理”等100余项标准一一进行中医术语的国际对接。对中医的“气”“湿气”等概念,BUPA专家最初并不理解,但医院通过“音译+注解”方式,如“气”,以“Qi(vital energy)”注解等,使双方最终达成共识。现在,我们已形成“BUPA认证+ISO 9001+JCI筹备”三重质量体系,设置了“诊疗过程控制程序”“应急预案”等17项服务指标。
在支付结算方面,从“自行垫付”到“商保直付”也经历了较长时间摸索。2011年之前,来院国际患者需先垫付费用再回国理赔,周期常达3个月甚至更久。同年,医院与信诺、万欣和等首批5家商保公司签署了直付协议;2024年,合作商保公司已扩展到32家,覆盖80余个险种。近年来,我们还建立了商保“末位淘汰制”,适时终止与服务水平较差公司的合作,以此更好地保障患者权益。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医院于2023年牵头成立的国际医疗服务联盟,对医院国际医疗服务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刘馨雁:联盟的成立,是海外合作“从零散到系统”的升级。在资源整合上从“单点合作”扩及全球网络。早期,医院与日本米盛医院、美国TGH医生集团形成“一对一”合作,联盟成立后,吸引了美国医生集团、澳洲中医药学会等10余家国际机构加人在国际患者转诊方面,已从2014年的只能“接进来”,转为联盟成立后的“双向奔赴”。仅在2024年,完成跨境会诊25例。例如,一位瑞士脑出血患者经过家属申请和瑞士保险公司批准,转入我院康复治疗后,已转回当地医院继续随访。这种“双向流动”,早期较难实现。
作为区域中医国际诊疗的龙头医院,从“自我规范”到“行业引领”,将标准向兄弟医院输出责无旁贷。早期,我们制定的国际医疗流程只适用于本院;现今,通过联盟发布系列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和“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标准”,已涵盖诊疗、护理、病历管理等多方面,推动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刘书记,您对医院的国际医疗有哪些畅想?
刘震:广安门医院70年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国际医疗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要“走进去、立得住、传得开”。“十五五”时期,我们将聚焦标准化、数字化、全球化三大突破,为中医药深度融入全球医疗体系探路:在“标准化”上,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联盟,推动中医诊疗指南、术语标准纳入国际医疗核心体系,不断取得国际患者的理解认同;在“数字化”上,持续升级“广医·岐智”大模型,开发多语言的智能问诊系统,实现跨境诊疗全流程智能适配;在“全球化上,依托国际医疗服务联盟,构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服务供给”的全球网络。
广安门医院的目标,不仅是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医医院,更要成为中医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健康桥梁——让中医药不仅为全球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更能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贡献中医智慧,这是医院作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也是中医医院国际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方向。
来源: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上一条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