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院士、副所长赵林华研究员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医结合降低糖尿病肾脏疾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循证评价研究”及“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循证评价研究”项目启动会在我院召开。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一处处长范秀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科技处处长邱岳、我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院士、党委书记刘震出席会议并致辞。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梢,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作项目指导。来自全国20余家参与单位的知名中西医专家、科研骨干和研究代表。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防治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迈入新阶段,将为全球糖尿病管理提供更具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致辞和课题汇报 环节分别由我院院长李杰、副院长刘龙涛主持。
领导致辞
仝小林院士代表项目组兼学术委员会致辞,指出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亟待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能力。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针对糖尿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疾病,构建“预防-治疗-机制-方案”完备的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干预关键技术体系,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仝小林致辞
刘震书记对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批复与启动表示祝贺。他指出,在仝小林院士领衔的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团队不懈努力下,临床与科研水平位居国内领先地位。我院将以此次项目为契机,在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与平台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与项目兄弟单位、指导专家紧密协作,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刘震致辞
邱岳处长指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推进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顺利批复是对广安门医院与仝小林院士领衔的代谢病研究所在糖尿病领域研究水平的高度认可。面向国家代谢病重大防治需求,为解决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临床关键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将全力做好项目的支持、协调工作,并强调项目负责与实施单位需确保项目/课题的高质量实施,在周期内按照既定目标高质量完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科技处处长邱岳致辞
范秀娟处长从体制机制改革视角解读项目意义,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的设立对于我国卫生健康委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两个项目紧紧围绕代谢性疾病防治的痛点、难点问题,预期形成慢病防治的“中国方案”,将为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示范。并在会议中提出“契约精神、法人责任、动态监管、成果管理”的四项实施要求,明确建立季度进展评估、分级问题上报及科研成果清单式管理机制,确保项目高标准推进。
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项目一处处长范秀娟致辞
专题汇报
启动会设置项目专题汇报与专家指导环节,由赵林华副所长系统介绍研究框架。项目一聚焦糖尿病肾脏疾病复合终点事件风险控制,围绕五大核心目标展开1个平台建设、2大机制解析、3项临床试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肾浊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肾浊方与非奈利酮的疗效优势;开展肾浊方肾心同治的拓展研究,提升现有证据级别;从代谢性炎症、血管内皮损伤的角度阐明肾浊方干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
项目二着眼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整体防治,开展3项长周期队列研究、2项实用性RCT及1项大样本、长周期、双盲RCT研究,确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延缓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进展、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症状,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采用“谱-代-效”关联技术、临床组学数据驱动的通路发现等多学科技术方法阐明药效物质及关键机制;形成集预防、治疗、机制、方案于一体的技术服务体系,整体提升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西医结合防治水平。
各课题负责人、骨干就研究设计、技术路线及预期成果进行详细汇报,涵盖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代谢性炎症调控与血管内皮保护机制等前沿探索。
课题汇报
与会专家从临床实践、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数据质控及国际标准制定等层面提出建议,在顶层设计层面充分挖掘以“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为核心的新药研发价值,严格遵循新药研发标准生成高质量研究证据,提升临床试验执行效率与证据质量,强调需建立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的“金标准”,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国际权威指南。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李梢作项目指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停作项目指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作项目指导
仝小林院士在会议总结中强调,项目组将以四大慢病防治为突破口,致力于取得超越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现有水平的临床疗效与循证医学证据,全力实现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项目组将充分吸纳专家建议,针对病例筛选标准、生物样本库建设、临床基础研究衔接等关键环节,进一步细化完善研究设计,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有机融合中医药特色优势。在项目实施层面,各课题负责人须以创新思维推进工作,严格执行项目沟通、汇报机制,确保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形成良性互动,将科研攻关与成果产出紧密结合。项目组全体有信心高质量完成国家赋予的科研使命,加快形成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