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首都国医名师——李博鑑
时间:2023-07-0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

李博鑑

人物小传

李博鑑(1944年~),男,北京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曾任国家食药监局新药审评委员、中药保护委员、非处方用药委员、地标办委员、基本药物委员、不良反应监测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康复委员会副主任、皮外科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学术委员、皮外科委员、康复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科常务委员、第二届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会专家顾问,《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及中医古籍出版社特约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药顾问。

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1980年获首批中医硕士学位,后跟随朱仁康研究员从事湿疹、皮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疾病研究,在治疗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科常见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50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个人专著《皮科便览》《皮科精方心典》等5部,与他人合著大型医学著作《中国基本中成药》《中医外科学》等共70余部。个人发表论文“辨甲论治”“辨发论治”等60余篇,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

请扫描二维码观看采访精选

广医名家口述历史

少年矢志杏林行 不懈求索中医路

我叫李博鑑,1944年生于北京。从事医学工作55年,从未脱离临床。我父亲早年从医,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立志学医治病救人,走上了学医之路。

1962年,我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在校期间,我学习努力,认真熟读、背诵了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学习最讲究基本功,直到现在,我依然白天临床看病,晚上研读古籍,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往复。

1968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事医疗工作,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麻醉与外科手术。临床中,我同时运用中西医两法,参与内科危急重症抢救、外科和妇科手术等工作。我后来和学生谈到这段经历打趣地说:“上午开方、针灸,下午接生、拔牙。”被当地百姓称呼为“李合流”,意思是能运用中西医两种技术,有点“全科医生”的意思,也算是向全科鼻祖扁鹊学习。

1978年,我得知国家首次招考中医研究生。得到消息时距离考试仅仅1周,准备时间非常仓促。当时信息闭塞,手边没有任何辅导资料,只能全凭之前学习的老底子。尽管艰难,我还是以总分前五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我当时想学习一个没有学过的,所以选择了中医皮科。朱仁康教授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皮科大夫,那时我非常有幸拜入了朱老门下。

李博鑑与朱仁康于广安门医院合影

明清时期皮外科有三大流派,其中以《疡科心得集》为代表著作的心得派是朱老最为推崇的。心得派学术源远流长,传承井然有序。从高锦庭到章治康到朱仁康再到我,传承发扬心得派的学术思想成为了我的首要目标。

朱仁康教授

拜入朱老门下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朱老精于临证,勤于总结,钻研中医皮外科近80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思想浩瀚如海。他从学医开始就没有门户之见,无论是本流派传承之作,还是其他流派的著作,他都是认真研读,吸取精华为临床所用。

朱老对于西医学的态度也是包容互鉴。早年他阅读唐容川的《中西医学汇通》一书后深受启发,在从事中医工作10年后又参加了上海西医函授学校。1933年他出版专著《中西医学汇综》,在序言中谈到“中西医宜兼收并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共冶一炉”,充分体现出他当时就具有中西结合的进步思想。

古人将皮肤病、外科疾病统称为“疮疡”“疮者皮外也,疡者皮内也”。有关皮肤病的论述也多散见于外科著作,病名比较笼统,定义也比较模糊,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困惑。西医皮肤科分类就较为系统,朱老借鉴西医之长,临床中先从西医辨病诊断,再由中医辨证治疗。那时我同他一起翻阅了大量中医古籍,将中医皮肤病与西医疾病参照对比,还列出辨证治疗原则及方药,工程量非常庞大,但这个举动可以为后来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参照。病名的中西医对照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医学理论,还便于西医学习中医,使中西医皮肤科可以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临床实践中,朱老同样遵循中医理论,同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衷中参西,洋为中用,切实提高了临床疗效。比如治疗病毒性皮肤病,像扁平疣、带状疱疹,他就予清热解毒药的马齿苋合剂;又如银屑病的治疗中,朱老参考其病理特点与肿瘤类似,因此在辨证基础上酌情配伍研究表明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也取得较好疗效。

扎根广医皮外科 攻克疑难急重症

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是在1972年左右由朱仁康教授创建的,这让广安门医院的皮肤科从中医大外科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皮肤科之一。朱老担任皮肤科主任,积极承担了许多皮肤科疑难病的诊疗任务和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工作,同时也加强与全国各省市皮肤科的交流。1985年,朱老亲任主编,邀请全国15个省市20余家中医皮外科教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共同编写了一百五十万字的巨著《中医外科学》,这本书对中医药的继承发扬、中医外科的体系梳理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流派源远流长,朱仁康教授系统传承外科心得派学术体系,旁通诸家,同时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知识从而有了自己的创新。从1972年创科至今50多年间,朱仁康教授和几代广医皮科人共同努力去研究探索,勤奋耕耘,使得广安皮科流派生机蓬勃、欣欣向荣,在全国皮科流派中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治疗许多皮科疑难杂症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

比如银屑病,病机复杂,单一辨证疗效低,采用灵活辨治的方法,疗效有显著提高。像卫气营血辨证,点滴状就是邪在卫分,脓疱型是邪在气分,斑块型就是邪入营血;再如外科三部辨证,在上部为风温风热,在下部为湿瘀互结;还有疾病分期辨证,进行期为血分热毒,静止期多属瘀血内停。

当时我们成功研制克银方,荣获了卫生部颁发的甲级成果奖,后来更是作为国内首例中医成果转化,研制成中成药克银丸。

我还在病房中运用中药救治了很多皮肤病的疑难病、危重症患者。我继承心得派“温病治疡”理论与朱仁康皮肤病辨治理论,治疗过多例危重症“红皮病”,也总结了卫气营血治红皮的红皮病辨治经验。

曾经我治疗过一老年男性李某,70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潮红,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延误病情,入院时已全身皮肤大面积剥脱,十分严重。后来他病情进一步恶化,医院向患者家属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我查房时,看着这一患者,全身皮肤颜色暗红,皮肤大片剥脱,掌趾脱皮状如手套,高热,神昏谵语,面色灰暗,双目无神,手足时时颤动,搭脉时沉至贴骨细若游丝。因患者无法交流不能张口,压舌板撬开嘴巴查看,舌体色鲜红光如镜,最使我惊讶的是,舌体明显缩小,仅有两颗蚕豆大小。立即再次为患者查体,已不能扪及睾丸!这不就是《灵枢·终始》所载“厥阴终者,舌卷,卵上缩”吗?肝阴绝矣,如何救治?

我在临床中曾用复脉汤救治过类似患者,于是决定以三甲复脉汤加太子参、黄精、羚羊角粉治疗。用龟板、鳖甲、阿胶血肉有情之品竣补真阴,生牡蛎潜镇下元,羚羊角平息内动之风,生地、玄参、麦冬、白芍、太子参、黄精增液生津,五味子纳气归元不至厥脱。药后神志逐渐恢复,全身皮损颜色渐退。后调理月余,患者痊愈出院。家属对我也很是感谢,后来还送了我一块铸有“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的铜匾。

走向国际促交流 传统疗法展奇效

马来西亚与我国建交后邀请我国医务人员赴马进行医学交流。我作为中国第一批医疗队成员,于1992年12月赴马交流,向马来西亚的临床工作者讲授中医并承担临床带教工作。

李博鑑在马来西亚授课

一次上午门诊结束后,我接到了秘密任务,需要会诊一位重症患者。了解到这位患者是马来西亚贵族,已80岁高龄,因急性胰腺炎住院,病情比较急重了,已经行气管插管、留置了导尿管,高热不退。当地医生治疗方法已经悉数用尽,没有丝毫好转。因当时马来西亚人普遍不信任中医,马来西亚贵族们听说从中国来的中医临床技术高超,在多次商榷后才同意邀请我参与会诊。

见患者时,腹痛腹胀,大便不通,高热神昏,时恶心反胃,体温达39℃,烦躁异常,在病床上左右转侧,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洪数。诊察病人后,我对旁边的年轻医生说:“此少阳阳明合病……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日晡所发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于是开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3剂。服药1剂后能听到肠鸣活跃,服药2剂上午腹中雷鸣,下午泻下臭秽大便两大盆,第3剂后神志转清,身热始退,再予白虎汤加减,体温逐渐正常,后经调理患者康复出院。

这件事轰动了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星岛日报》对此事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文中还幽默地写道中国的Doctor Li在看病时还会默念口诀咒语(实际是在背诵相关的《伤寒论》条文)。这件事情推动了当地中医的发展,为中马两国友谊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中医药走向国际。

薪火相传数十载 杏林春满怀初心

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机会,开拓了我们中医的治学视野,也提升了我的学术水平。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广安门是我的家,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我真正的医生生涯是从这里开始的。只要广安门需要我,我就一直坚守在这里。

李博鑑(左一)与导师朱仁康(中间)及其他同门在广安门医院合影

回忆当年刚进医院的时候,医院只有一栋小楼,医护人员加在一起也就几十人,像我们皮外科一个科室也就十几个人。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科室目前人员增多了,做出的成绩也越来越多。在这里我也想说,希望大家团结一条心,一定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出版

《北京广安皮科流派》

感念朱老栽培之恩,我亦投身医学教育事业。我的学生分布全国各地,许多成为了国内知名专家,北京多家医院的皮肤科骨干也曾随我学习过。我认为培养基层中医人才非常重要,每周到北京郊区基层医院培训带教,坚持二十余年。可以说,为提高当地基层中医的临床水平作出了一些努力。

李博鑑在朱仁康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论坛上授课

我认为中医最大的职责就是看好病,临床治病才是中医价值的根本。我是个临床大夫,这几十年在广安门医院带了很多徒弟和学生,也总结了很多心得。

一是注重中西医结合。要学习西医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把西医的临床知识和中医融合,发挥最大的用处。但是不能轻视中医,中医注重整体的调节,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很多优势。

二是要注重师承教育。中医学长期以师带徒的方式薪火相传,在临床耳濡目染,以此为基础学习创新,掌握更多的病证治法,如此良性循环,中医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三是重视中医临床之道。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经五十余年,深切体会到中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而立论制方。中医药传承要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如何在临床技能培养上注入中医思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李博鑑在临床带教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就是时刻告诫我们临床医生在看病上切记戒骄戒躁,皮肤问题更是讲究细致入微,仔细观察、仔细辨证,切不可看病时觉得大差不差,敷衍了事。临床诊断一定要一丝不苟、处处讲究,仔细研究悬壶济世的每个技巧,这才是中医未来发展的根本。

殷殷厚望寄广医 谆谆教诲启后人

广安门医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顶尖的中医医院,无论是科研、学术、人才培养还是硬件设施都非常好。由于医院整体规划比较明确,现在大部分科室都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效果也越来越好,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可。

我在广安门医院工作和研究这些年,大家对我和团队非常认可和尊重。中医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积累,在医院里我们用中医手段治疗过各种各样的难疾,今后我们也不能放松对中医的探索。广安门医院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权威医院,我为此感到很自豪。希望广安门医院未来继续努力发扬光大,再创佳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合影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