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聚焦两会 | 我院王笑频、王宜参加2024年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
时间:2024-03-05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3月4日下午3时在北京开幕。我院王笑频委员、王宜委员参加了会议,积极建言献策并提交提案。

关于加大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力度的提案

王笑频

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其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健康为先,聚焦国家层面急需解决的,关系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领域临床需求的“临门一脚”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重点提升前沿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领军医学人才培养、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研究和转化、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应用、国际医学交流合作和中西医协同创新等能力。

党的二十大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建设健康中国进程中,国家医学中心肩负着重大使命和责任,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措施。纵观全球医学发展和当今世界新一轮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生命科学和卫生健康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将对未来中国医学研究和创新驱动发展,对世界生命技术革命、卫生健康和现代医疗的发展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进展情况

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全面提升临床疗效并引领中医药学发展,是保持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领先地位的新载体。自2022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十四五”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创建工作得到了国内高水平中医医院的积极响应,攻关问题清单、领军团队、早期收获成果、医院综合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联合企业政府情况和运营机制创新等应具备条件不断得到完善,经过三部委的多轮论证,目前已经有7家中医医院成为“辅导类”创建单位。

二、存在问题和具体建议

国家医学中心是一项创新性的改革实践,对高水平中医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产业转化以及管理模式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更高要求,需要医院、政府、企业等主体紧密联系,突破既往政策和合作模式的壁垒,创新机制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同力度,共同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此外,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地区整体规划的要求,央属中医医疗机构在京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面临土地规模小、床位增加限制、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编制紧张、设备购置维护以及后期运营的诸多压力。同时,中医药成果转化的收益相比较而言较少,其建设和运营更依赖于政府全方位、持续性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因此,提请中央给予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更多支持,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内涵建设给予更多支持,减少对土地、资金的硬性要求。以疑难重大的临床难题为导向,择优选择国内高水平中医医院,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支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科学装备购置、高水平人才引育和重大科研专项申报,强化对中医临床服务能力提升、科研转化、创新增效等高质量发展内涵考核,减少对中医类医学中心规模、资金的硬性要求,从机制和内涵建设方面助力打造引领全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航母级中医药基地。

(二)给予国家医学中心稳定并持续的政策支持。国家医学中心作为进化型组织,能够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和态势,自主地持续进行优化和适应。建议给予国家医学中心稳定并持续的支持,将其作为体制改革试验田,出台一揽子针对性政策,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其自主优化的功能,支持其在任务方向选择、技术路线调整、资金筹措使用、人员团队配备等合规地拥有完整自主权。同时,国家医学中心主动创新机制,实践开放式协同,推动政策制定,促进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

(三)建立健全适用于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评价体系。依照传统的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即科研投入、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及创新效益等因素不足以作为充分评价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的标准。结合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在中医药服务与改革创新体系中的功能与定位,对于产业生态建设的贡献、科研组织管理的创新、体制机制的有效改革、吸引人才汇聚的情况等多维度考量。正向引导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发挥其“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关于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中医护理发展的提案

王笑频

中医护理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进展迅速,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中医护理工作在回答好中医药服务从“有”到“多”到“优”的转变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2021年全国注册护士501.9万人,中医医院护士46.5万人,公立中医医院注册护士学历占比分别为:研究生占0.1%、本科生占20.7%、大专生占50.7%、中专及以下占28.6%。2023年,对全国929家公立中医医院调查,仅14%的护理人员初始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护士入职中医医院后,虽然要完成“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西医院校护士100学时中医基础知识学习”等要求,但短期培训很难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且各地培训、考核质量参差不一。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了一批能较好应用中医药知识技能开展护理工作的骨干护士,取得良好效果。但规模有限,尚未改变中医护理队伍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

二、中医护理服务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一是不具备处方权。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医生是处方的合法开具人。因此,即使是高年资专科护士,具备良好的辨证施护能力,在临床中实际承担中医特色疗法的实施任务,仍需由医生开具医嘱才可执行。二是政策支撑不足。虽然国家、地方以及行业学会发布了《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管理文件,对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技术进行了规范,但缺少对护理人员使用中医技术的明确认定,医保报销也时有疑义。三是比价关系未理顺。目前,中医类收费项目份额偏低,有些中医技术未被合理定价。例如刮痧技术,以“次”为单位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该技术的操作内涵和实施者的专业付出。综上,护理人员实施中医护理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影响。

为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建议如下:

一、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扩大高等院校中医护理招生规模,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中医护士数量,提升培养质量。二是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进阶序列,设立骨干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等培养项目,探索制定领军人才支持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中医护理临床专家和科研领军人才。

二、给予中医护理服务政策保障。一是给经过规范培训的中医专科护士开放部分处方权,增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扩展中医护理的职业范畴。二是加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客观论证中医护理实践能力,补充完善中医护理服务类别、项目、标准、定价等,充分释放护理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三是理顺比价关系。建议将护理人员纳入中医药服务定价专家团队,开展中医护理服务价格评估和动态调整,体现中医护士劳动价值。

三、完善中医护理服务资质管理。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国971家中医医疗机构中207家开设了中医护理门诊,中医护理服务由住院患者向治疗间歇期、疾病恢复期、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延伸。同时,越来越多的综合医院希望开展中医护理服务项目、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明晰护理人员实施中医护理服务的资质要求,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同时,建议尽快出台中医护理门诊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中医护理门诊目标定位、服务内容、建设要求、保障措施、监督管理等内容。

王笑频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关于“发扬中医药优势,在现行食品标签上单独列出药食同源膳品(食品)标识”的提案

王 宜

2023年3月,我提交了《关于发挥传统中医药优势 增加药食同源膳品食品类别》的提案,建议“在食品类别中新设‘药食同源膳品’的食品类别、建立药食同源膳品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该提案落实过程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做了大量工作,同年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中又增加了9个单一品种原料,拓展了百姓日常生活中在中医药产品方面的获益范围。

去年提案中,提到的增设“药食同源膳品食品类别”是系统性工作,需要时间和过程,为此考虑分段完成,首先从食品标签管理工作着手,逐步完善食品类别。增设“药食同源膳品食品类别”有利于规范膳品(食品)生产、推广、使用,让更多药食同源膳品(食品),助力大众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

现阶段,市场上常见的食品中,很多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中的品种为原料,单方或复方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膳品(食品),类别涵盖固体饮料、糕点、代用茶、压片糖果、酒、植物饮品、调味品等。这些食品标签上,没有特别标示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为原料,不能突出国之特色中医药元素的特殊性,不利于药食同源膳品(食品)推介、传播。

我国食品类产品原料复杂、产品种类多、生产企业多,产品涉及千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亿万家庭。食品标签是消费者获取相关食品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的载体,标签起着直观辨识、有助于消费者科学选择的作用。在标签中明确标识添加的药食同源原料的膳品(食品),便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做精细化、高质量管理,有利于消费者购买时辨认和识读。

建议,针对以药食同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各类膳品(食品),在其标签、说明书符合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GB28050《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基础上,独立列出使用药食同源原料名称(如,药食同源原料:金银花、枸杞子等)。

从食品标签的“小事”上入手,可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管理食品质量的安全,有效维护消费者知情权,指导消费者科学食用药食同源膳品(食品)。通过食品标签中明确标识,更突出国之中医药元素,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潜移默化提升大众的传统文化素养。

王宜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