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建院65周年|口述历史——百岁国医大师路志正
来源:国医大师路志正工作室、院办公室 时间:2020-12-10

口述历史


百岁国医大师

路志正

人物小传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中医药学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博士后导师。连续获得中央保健先进个人、中央保健突出贡献及中央保健优秀专家等奖项。


百岁国医大师口述史

科班出身  勤学苦练

我叫路志正,河北人,出生在石家庄藁城市南董镇北洼村。上学的时候,虽然考上了高小,但是每个月学费都要九块钱,因为家里苦负担不起,后来就辍学了。

我的伯父路益修是当地名医,他在1934年创办了河北中医专科学校。那一年我13岁,就入学学医,拜师伯父、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学习中医经典,拜师王步举学针灸,还跟清末秀才陈宣泽学国学。从经、史、子、集到《素问》 《灵枢》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本草备要》 《图注难经脉诀》等,系统学习、反复吟诵,再经老师点拨,自己揣摩,打下了中医理论的底子。后来我又大量阅读名家医案,同时跟诊伯父路益修、孟正己和王步举先生。

1939年,我毕业后通过河北省中医资格考试,悬壶乡里10年。新中国成立后,1951到1952年,我进入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课程,通过了结业考试;1952年8月进入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政处中医科工作;1954年11月转卫生部中医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身)。

卫生部中医司成立之初部分同志合影

前排左二为第一任司长薛和昉,后排左二为路志正


回归临床  情系广医

我在卫生部工作了20年,从来没有停止读书、诊病。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中医临床一直没有放下,在卫生部不管公务多么繁忙,我坚持每周出1到2个半天门诊。如果到各地基层出差,我走到哪就治病到哪。我1973年来到广安门医院,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自己已年过半百,应该归队专心搞业务,做一些临床工作。我之前多次向中医司提出申请,并婉言谢绝了老领导的挽留,终于回到广安门医院做了一名普通医生,从此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路志正(中)、张云茹(右)在广安门医院门前留影

在卫生部的时候,因为毛主席批示,要发展全国四所中医学院,搭建中医研究院。组织派我来到筹备处,筹备处一年多的工作,参与了广安门医院的建院,所以对广安门有情感。后来我决定回到临床从普通医生做起,一是因为家庭教育,对中医有情怀;二是我行医之初,就是临床出身,所以想把医院的临床建设起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培养传承人。

进入广安门医院以后,我就做一般医生,分到内科,当时医院不像现在分科这么细,都是有什么病就看什么病。还记得当时同事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我后来另辟蹊径,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冠心病,我又带领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把《灵枢·厥论》篇中关于肝、肺、肾心痛等针刺治疗内容及现代医学中“心身医学”理论,运用到中医内科,使中医的思路更加广阔,为以后开展“五脏心痛理论”和“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风湿  名扬海外

1983年,广安门医院当时的副院长赵金铎,带领我们成立内科研究室,以痹症(那时候还不叫风湿病叫痹症)跟心病做研究对象。我是研究痹症,焦树德老研究心病,通过研究和临床,我感到痹症范围太大,因此我们进一步发展痹病学术,以后慢慢改成风湿病。为了把风湿病这门学科定下来,我们开了很多次会议,会议中我们组织病例讨论,要求大家单独发言,发言后我们又再总结、再提高。那时候专病专科人才缺乏,没有专科,因此我们建立风湿病专科,这样逐渐推广至全国,乃至海外。

2001年9月4日,第八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

风湿病学会,现在叫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现在世界中医学会也有风湿病分会,这些成果都离不开医院的支持,由于医院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开展的很顺利,所以风湿病科从无到有,从一个很小的科室到综合的学科,每一步的发展跟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路志正主持“化浊祛湿通心方药配伍规律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课题

纳入国家973科技重大项目。2009年6月14日,广安门医院召开项目启动会。


不负众望  中医战疫

2003年非典肆虐,当时我的学生在广东纷纷打来电话,问怎么治,吃什么方子,我们都提意见。在北京呢,中医进不去,我们就想组织战斗队。别人说你们连消毒都不懂,还组织战斗队,你这不是闹笑话吗?

我们中医有中医的预防方法,有中医的解毒方法。避瘟散、诸葛行军散,都是避瘟疫的,在《内经》里面也有治疗瘟疫的方法。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特别坚持,尤其在国务院召开大会的时候,我就首先发言,我说:“卫生部要有中医参与,要用中药,中药是中医用的,要是中医不用,它就不叫中药。”吴仪副总理讲了,你有什么就说什么。我说,我们应该发挥中医特长,中医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当天会后,吴仪副总理下午就把中医叫到小汤山医院,看了病开了中药,晚上送药过去就派上了用场。因此,在抗击非典方面,中医也贡献了一份力量。

2003年初,吕炳奎、路志正二人共同向中央递交请愿书,要求中医参与抗击非典

2003年5月12日,我院派出75名医疗队员进驻北京胸科医院,参加抗击非典的战斗。图为我院职工为医疗队员送行

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我们打了很多胜仗,第一次是石家庄乙脑,第二次是在北京乙脑流行,第三次是非典,第四次就是新冠。传染病是很大的问题,牵涉到全国,全世界人民也是一样,不管你是老是小,都会受到影响。

过去偏重西医,西医是老大,中医在后面跟着。中医没有决定权,这就影响中医发挥力量。现在在习主席领导下,中西医并重,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起了最大的作用。习主席做的很多指示,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很多都是让中医接管、直接看病。中医冲在临床,我们医院里派出去的中医,都接触病人看病,积极提出治疗方案。中医在防疫工作中,许多著名的防疫方都及时地取得了效果,我希望中医抗疫在全国取得经验后,再向世界推广,那么这就是我们中医药界最大的硕果,也是我们国家的最高荣誉,因此临床疗效是唯一标准,要有临床疗效才行。

2020年1月24日,路志正第一时间向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省委及广安门医院领导请缨抗疫,拟制新型肺炎预防方。


培养人才  老骥伏枥

发展中医药事业很迫切,任务也很艰巨。首先,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热爱中医,热爱中医学,还要有中医的文学基础,有国学基础,他才能读书读到点子上下工夫。现在我们第一个愿望实现了,就是人员很多了,但人员水平还有差别,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力量培养。术业有专攻,要培养专门的专家型人才,这方面要继续坚持。

我们要按照习主席的指示,按照党中央的领导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打牢基础,锻炼坚实的技术,有了基础以后我们才能够发扬光大。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广安门医院任重而道远。

路志正与西学中班学员、进修生及弟子合影


我要求学生们要学贯中西,对待中医坚持不懈,所以我要以身作则坚持在临床出诊。通过我的身体力行影响他们,不断地坚定他们的决心,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参加行医、参加临床。另外,我愿意看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初衷。

中医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本来我可以在家过安闲生活,带着孙子们安享天年,但是中医传承问题还没解决。真真正正要把中医学好,为中医事业而奋斗的人,现在越来越少,因此我要通过我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来影响我的学生,叫他们坚持中医,认真贯彻习主席所说的“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路志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终身成就奖,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为其颁奖


路老寄语

我从1973年来广安门医院工作到现在,已经48年了。我是幸运的,过去是小路、路大夫,后来是路主任、路教授,到现在是路老。这几十年走来,我首先要感谢医院,是广安门医院给了我们一个让中医传承创新的高层次平台。广安门医院有许多享誉全国的名老中医,他们都身怀绝技,是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我希望医院能将这些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挖掘整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添枝加叶,将医院良好的中医风气保留下去。

广安门原称广宁门,取广为安宁之意。时光荏苒,21世纪的今天,广安门医院将秉承“广安门护佑人民生活安宁康泰”的历史寓意,不断完善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把“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医德医风上。最后希望广安门医院在各个方面都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努力成为中医院的表率;在世界上,让中医药走出去,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服务。

路志正近照


编者按:采访百岁国医大师的经历让我们仿佛穿越了一个世纪,带我们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医的发展历程。路老鹤发童颜、才思敏捷,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对人民健康的期盼,都深深感染着我们。采访中路老说:“我一心只想着给病人看病,多看病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虽然已经100多岁了,但每当我临诊,总有一种诚惶诚恐之感,因为和以往相比,现在的疾病谱发生了诸多改变,我生怕一时疏忽而生变故,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是生命,生命大于天!”杏林旧迹、后学津梁,我们聆听大师教诲,向大师学习,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路老的高度,但我们只要始终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和成功。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