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世界肝炎日 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战胜“病毒性肝炎”
时间:2025-07-28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嗜肝病毒所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病毒性肝炎至少有五种:

  • 甲肝

       以急性肝炎表现为主,潜伏期2~6周,以儿童和青年多见,病程1~2个月,经过治疗几乎所有感染者都可完全康复,并获得终身免疫,但仍有很少一部分感染者会死于重型肝炎。

  • 乙肝

       潜伏期1~6个月,全球逾2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目前,乙肝是我国感染携带率最高的肝炎病毒,携带率约6%,是我国肝癌病人的主要病因,长期携带病毒对肝脏造成持续损伤。HBV可分为9个基因型(A~I型),我国以C型和B型多见。

  • 丙肝

       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潜伏期1~6个月,易变异,是慢性化最高的肝炎病毒;我国HCV感染率约为0.6%。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

  • 丁肝

       潜伏期1~6个月,是一种依靠乙肝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丁肝常与乙肝相伴感染,这会加快肝病相关死亡和肝癌的发展,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形式。

  • 戊肝

       潜伏期2~8周,主要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猪是戊肝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可通过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猪肉而感染戊肝。

二、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肝、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后可以痊愈。

       乙肝、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行为传播。成人的急性乙型肝炎感染90%-95%是可以清除病毒的,被治愈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起病急,前期常有发热、畏寒、腹胀、肝区痛、恶心等症状,继而出现明显厌食、乏力、尿色加深如浓茶、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出现3~5天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孕妇和老人罹患戊型肝炎,易发展为重症肝炎、肝衰竭。

       乙肝、丙肝感染人体后可造成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少数可发生重症肝炎、肝衰竭。急性期的症状为乏力、厌食、尿色加深、肝区疼痛;慢性肝炎大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腹胀、右上腹隐痛等。部分慢性肝炎如持续进展,可发展至肝硬化。部分乙肝或丙肝携带者,虽有病毒感染的标志,但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异常,称为无症状携带者。

四、如何进行日常防护

       1.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一般多由于粪便污染水源、食物造成传染。 预防感染主要依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 牙刷等私人物品避免与他人混用。
  • 饭前便后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 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被褥。
  • 不吃生食、不喝生水。
  • 注意外购的肉类熟食,充分加热后才可以食用。

       2.乙肝和丙肝主要经血液、性、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已经感染乙肝的孕龄期妇女,及时到医院检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饮食管理:多吃新鲜蔬果,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碳酸饮料、高糖食物,推荐清蒸、煮、炖、拌等烹饪方式,增加纤维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散步、瑜伽等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脂肪肝风险。
  • 避免肝损伤行为:戒烟限酒,减少药物滥用(尤其是肝毒性药物)。

       4.定期筛查与监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规范治疗,定期于医院复诊,进行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癌标志物(AFP)等相关血液检测及肝脏B超,并及时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保肝药物等。

五、中医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中医药自古以来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就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由乙、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 硬化的治疗中发挥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作用。

       中医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位在肝,常涉及脾肾,多由湿热、疫毒等外邪内侵,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而病发,常因外感、饮食、劳倦等诱发,病属本虚标实。

       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极易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相关并发症,肝纤维化是其中的必经阶段,但肝纤维化是可逆转、可阻断的。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能够有效阻断、逆转肝纤维化的进展,改善晚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结局,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具有显著的疗效优势。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