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秋乏来袭?中医教你顺时解困
时间:2025-09-1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明明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不少人总觉得提不起精神:上班时眼皮打架,走路时脚步发沉,明明睡够了 8 小时,却还是昏昏欲睡—这就是俗称的“秋乏”。在中医看来,秋乏不是病,而是身体顺应季节变化的“自然反应”,只要摸透其中原理,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就能轻松应对。

一、秋乏为啥偏爱秋天?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秋季主“燥”,空气中水分减少,像一把无形的“抽湿机”,悄悄耗损人体的阴液。阴液不足,就像机器缺了润滑油,脏腑运转变缓,大脑得不到充分濡养,自然容易昏沉。

       同时,秋季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夏天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新陈代谢旺盛;入秋后阳气逐渐向内收敛,气血运行随之放缓,体表供血减少,就会出现“懒洋洋”的感觉。加之夏天贪凉饮冷,脾胃功能受损,到了秋季,气血生成不足,“能量供给”跟不上,乏力感便会加重。

二、中医调摄:给身体“充充电”

       对付秋乏,不能硬扛,要顺着秋季的“脾气”来调理。

作息上,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应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呼应阳气的舒展,避免熬夜耗伤肺气,保持精力收敛,中午再小睡 20 分钟,相当于给身体快速充电,避免熬夜耗伤阴液。

饮食上,滋阴又健脾。

       《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季燥邪当令,易伤肺津,饮食宜滋阴润燥,如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润燥高手”。味宜偏酸,以收敛肺气(如山楂、葡萄),少用辛味(如辣椒、生姜),避免辛散之气耗伤肺的收敛功能。脾胃虚弱的人,不妨多吃山药、小米、南瓜,用健脾的方式“开源节流”,让气血生成更充足。切记少吃生冷、辛辣,以免给脾胃添负担。

运动上,温和不耗气。

       晨练选散步、八段锦等轻缓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沉滞感。但别做剧烈运动,否则出汗过多会耗伤阳气,反而加重疲劳;此外,还应避寒防燥,顺应秋气,若违背秋季养生规律,会损伤肺气,到冬季易出现腹泻等问题。因此,秋季需注意保暖(尤其背部,避免寒邪侵肺),同时防燥邪伤津,可通过增衣、保湿等方式护肺。

情绪上,防“悲秋”作祟。

       秋季易生“悲秋”情绪,需收敛心神,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避免过度思虑、烦躁或悲伤,保持心态平和,让精神与秋季的肃杀之气相协调,防止情绪过度外泄耗伤肺气。

       总之,“秋乏” 是身体适应季节变化的信号,通过顺应秋季“收敛、润燥、养脾肺” 的原则调理,调整作息、饮食、运动与情绪,可有效缓解不适,使身体逐渐适应秋气,保持精力充沛。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关于“秋乏”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请及时随诊。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