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称“风疙瘩”)是一种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伴有剧烈瘙痒,风团通常24小时内可完全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健康人群一生中也会或多或少会发生荨麻疹,因风团消退快,持续时间短,大多不影响生活与健康。有些荨麻疹,却易反复发作,甚至持续长达数年,则需要系统诊治。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结合现代诊疗技术,提供科学战“疹”方案。
荨麻疹分型与症状
按病程分:
- 急性荨麻疹:病程短于6周,通常由过敏或感染触发。
- 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可能与免疫失调、慢性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按有无诱发因素分:
自发性荨麻疹(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和诱导性荨麻疹(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诱导性荨麻疹包括:
①人工荨麻疹(也称皮肤划痕症):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
②冷/热接触性荨麻疹:遇冷/热后暴露部位或接触冷物的部位出现风团,如吹冷/热风、接触冷/热水等。
③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垂直受压后 30分钟至24小时,局部出现红斑样深在性水肿
④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紫外线或可见光后诱发风团。
⑤振动性血管性水肿:皮肤被振动刺激数分钟后,局部出现红斑和水肿。
⑥胆碱能性荨麻疹:在运动、受热、情绪激动后,身体局部体温升高,表现为细小而极痒的点状风团。
⑦水源性荨麻疹:接触水后诱发风团。
⑧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一定物质后,诱发瘙痒、红斑或风团。
荨麻疹为何“风起云涌”?
核心发病机制:
皮肤或粘膜的肥大细胞被激活,激活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组胺等多种炎性介质,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并刺激神经末梢,从而引发风团、瘙痒。
常见诱因:
①过敏原:食物(鱼、虾、蟹、贝类、牛奶、磨菇、竹笋等)、吸入物(花粉、尘螨、蒿草、猫狗毛等)、接触物(乳胶、化妆品)、昆虫毒素等。
②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
③物理因素:冷、热、日光、压力、摩擦、运动等。
④系统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等。
⑤精神压力、内分泌变化(月经周期)等。
⑥药物因素: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造影剂等。
系统治疗策略
急性荨麻疹
①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它能竞争性阻断组胺与肥大细胞表面的H1受体结合,减轻风团和瘙痒症状。服药后应避免开车、高空作业等工作。
②糖皮质激素:在病情严重,如伴有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消化、呼吸系统症状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静脉或肌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应根据症状变化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应用;伴有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症状的患者,应尽快就近就医。
慢性荨麻疹
①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2代抗组胺药物,能减轻风团和瘙痒症状。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个体差异,可选择不同类型和剂量的抗组胺药物,部分难治性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 2 种或以上抗组胺药物。
②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对于增加抗组胺药剂量或更换/联合抗组胺药治疗2 ~ 4周仍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临床指南推荐可使用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规范治疗。
③免疫抑制剂:针对难治性慢性荨麻疹,在上述治疗后症状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因药物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评估药物副作用,需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盲目使用。
中西医协同作战,精准攻克荨麻疹
中医将荨麻疹归属于 “瘾疹” 范畴,认为其发生多因外感风邪,搏于肌肤,与气血相争,营卫失和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所言:“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此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复感风邪,内外合邪,搏结于肌肤;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耗伤阴血,血虚生风;或久病之后,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也可导致瘾疹反复发作。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传承中医精华,守正创新,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荨麻疹诊疗方案。
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内服
依据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名老中医经验,结合中医经典理论,针对不同证型的荨麻疹患者辨证施治。对于急性荨麻疹患者,证型以风热相搏证、风寒外袭证多见,治疗以外驱风邪为法,常用中药包括祛风清热饮、固卫御风汤等,对症施治;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迁延反复,病因复杂,内外合邪为患,辨证更为复杂,以营卫不合证、血热内蕴证和血瘀经脉证为多见,临证以调和营卫、凉血活血消风为法,常用中药包括调营敛卫汤、凉血消风散以及活血祛风汤等。
2.中药外用
①中药软膏:
止痒润肤霜是我院自主研发的中药院内制剂。经多年临床验证,止痒润肤霜对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皮肤瘙痒症状均有一定疗效。
②中药外搽:
可选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中药溶液、软膏外搽。如1%薄荷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丹皮酚软膏等。
③中药外洗:
常用浮萍、荆芥、地肤子、白鲜皮、飞扬草、蛇床子、苦参、生姜皮等具有祛风清热止痒的中药煎水外洗皮损。
3.非药物疗法
①毫针疗法:针刺曲池、合谷、血海、膈俞、风池、三阴交等穴,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施以补泻手法,诸穴配伍,共奏疏风解表,调和气血,止痒消疹之效。
②耳穴:取肺、神门、内分泌、肾上腺、抗过敏点等点,调节脏腑气血,祛风止痒。
③刺络拔罐: 取双耳尖、双中指尖、双足中趾尖刺络放血,可选神阙穴拔罐,疏通经络,调和营卫。
④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通过持续刺激发挥“长效针灸”作用。
中西医治疗,各有优势,西医精准干预、快速控制症状,中医辨证施治、重塑免疫稳态;两者结合,既能消疹于当下,又能防患于未然,减少疾病反复。
科学护理,筑牢抗 “疹” 防线
1.积极寻找并避免诱因: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记录发作日记(时间、地点、食物、活动、接触物、情绪、月经周期等),帮助医生锁定可疑因素。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首选低组胺饮食(如小麦制面食、苹果、梨子、西兰花、卷心菜、煮熟的蛋黄、鲜肉、新鲜鱼类等),忌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对某些特异性食物过敏者, 发作期也应尽量避食。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及热烫刺激;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避免汗出受风。针对存在人工划痕现象的患者,应尽量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搔抓皮肤,防止诱导皮肤产生风团,增加疾病的不稳定性。
4.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内分泌平衡,减少荨麻疹的发作。
5.情绪调节:精神压力是重要诱因。保持心情舒畅,可尝试瑜伽、冥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6.谨慎用药:告知医生荨麻疹病史,慎用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造影剂等)。
结语
荨麻疹虽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凭借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为您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标本兼治。切勿自行滥用激素类药物,及时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的帮助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