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赵阿姨最近因为胃癌住院,她胃疼的老毛病已经好多年了,一直没重视,也没系统治疗过,总以为“久病成医”,每次难受吃些药对付对付就过去了。直到这次症状加重,做了胃镜,医生说是胃癌,需要手术。但医生在手术台上发现癌细胞已经腹腔种植转移了,因此没能成功切除胃癌。
腹腔种植转移意味着胃癌已经是晚期。可是术前做了腹部CT,当时没发现有转移,这是怎么回事?是选的检查不对还是漏诊了呢?
下面我院放射科专家带您仔细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相关知识。
CT可以用于胃癌腹腔转移检查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临床工作中,常用影像学检查术前对胃癌病灶的大小、范围及对周围的侵犯、远处转移进行评估,而增强CT就是其中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现代多排螺旋CT,扫得快且图像层薄,还可以做各种重建使图像更加清晰,能最大程度找到可疑转移灶。检查前建议口服阴性对比剂(最常用的是水)充盈胃腔,使胃在检查时处于扩张状态以便观察病灶;增强扫描建议进行多期扫描,更好地对比不同期相的图像。通过这种多期增强CT检查,利于对胃癌浸润胃壁深度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并对胃癌侵犯周围脏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判(比如肝脏、腹膜、腹腔、腹膜后)有无转移做出初步诊断。
放射科医师怎么判断有无腹腔转移?
在CT图像上,胃癌常见的一个腹腔转移部位叫大网膜,大网膜是一种基本都是脂肪的组织,在CT常用的窗宽、窗位(一种显示技术,观察不同的器官需要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如看肝脏用软组织窗,骨骼用骨窗)上,大网膜是黑色的,不能显示转移病灶。为了观察大网膜,就要把窗宽、窗位调到脂肪窗,专业的医生工作站可以很容易在DICOM图像(一种医学图像格式,可根据需要调节,便于观察)上实现。转移瘤表现为大网膜浑浊,呈软组织影,甚至呈“网膜饼”表现。而其他部位的腹膜转移,可以表现为腹膜增厚,以结节样及粗线条样增厚多见,常见部位包括肝周、腹腔、盆底,亦可见肾前筋膜增厚,可合并不等量的腹腔积液。有的转移灶甚至可位于肠壁等部位,分布隐匿。瘤体与周围环境密度不同,所以增强扫描时,如瘤体有一定体积是可以被发现的。当然,增强扫描并非万能,如瘤体过小,密度不够,则容易漏掉。
总之,要准确找到转移瘤需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符合要求的DICOM格式数字图像,CT检查时胃充盈良好,且为多期增强检查、有多平面重建图像,经影像评估后未见腹腔转移,就一定没有转移吗?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CT上未见腹腔转移就一定无转移吗?
答案是否定的。
正如小赵的舅妈一样,不少患者的术前CT没发现腹腔转移,手术中却发现了不少隐匿的转移瘤。在不同研究报道中,术前CT评估无转移的胃癌患者中有高达25%-37%的患者在手术中发现有腹膜或其他微小转移灶,这就是现在医学的无奈之处。正因如此,有不少学者主张将腹腔镜运用于胃癌术前TNM分期评估,这是因为腹腔镜是直视下观察腹腔,在腹膜分期方面较CT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进展期胃癌 TNM 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案。
用于胃癌腹腔转移评估的CT图像有要求吗?
有要求。
前面笔者反复提到DCIOM图像,还有窗宽、窗位技术以及薄层扫描,增强扫描等,这些都是对CT图像的具体要求,目前绝大多数大型医院均能满足这些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却会面临一些尴尬场景。比如我们经常接到亲友求助,需要远程用手机微信看片子,收到的图像可谓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图像质量参差不齐、一言难尽,多数显示不清、诊断困难。好在很多医院已经推出了数字化影像,检查结束后会有网络链接或二维码,这类图像一般都是DICOM格式的,而且图像很全,各期的薄层图像都有,可以进行放大以及窗宽窗位调节,有些甚至可以借助工具进行在线三维重建,极大方便了影像评估。
如果没有DICOM格式的图像而只有胶片或普通JPG格式的图像,因无法调节窗宽窗位、分辨率有限而难以全面评估腹膜情况,尤其不利于微小转移灶的检出。
重视早起筛查,防患于未然
胃癌同其他的癌症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根治的好办法。那么,哪些人群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胃癌筛查呢?
我国胃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建议有胃癌家族史或40 岁以上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者需要进行胃癌筛查:
补充一下,赵阿姨没有胃癌家族史,但有多年的胃病,入院检查发现合并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如果曾经做过系统检查、治疗并进行胃癌筛查的话,应该可以及早发现胃癌,尽早诊治,是有极大机会做到根治的。
原文发表于《癌症康复》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