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浅谈夏季“上火”的防治
时间:2023-07-28

在老百姓眼里,“上火”是对咽痛、口干口苦、口舌生疮、流鼻血、牙龈肿胀疼痛、头晕目胀、心烦意乱和少眠多梦、便秘、小便色黄等一系列症状的俗称。《素问•金匮真言论》言:“南风生于夏,病在心”,炎炎夏日,暑气渐盛,暑火同类,难免上火,如果不注意日常保健,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1.哪些原因可以引起上火?

中医认为,上火是因为阴阳失衡引起火热内盛所致的症候群。根据病性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前者多由外感自然火热之邪、食用油炸辛辣酒肉等辛热之物、精神紧张或长期服用人参、黄芪、鹿茸等助热药物而成“实火”,可表现为面红目赤、口渴饮冷、口舌生疮、便秘、小便色黄等。后者多因为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房事不节、熬夜、大病久病等行为引起“虚火”,常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消瘦等。也可根据五脏特点,分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在夏季,老年人正气虚弱,加上外界暑热的侵袭,以及昼长夜短影响睡眠,不能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多以肝火和心火常见,如果不注意日常保健,可诱发心血管疾病,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上火的现代发病机制是什么?

现代研究认为,“上火”是广泛存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疾病易感态”,由各种应激引发能量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增强、菌群失调、免疫稳态破坏为主的内环境变化,进而损伤黏膜上皮细胞,致使促炎因子分泌增多,继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局部发生炎症反应。

3.莫让“上火”引发心血管疾病

(1)上火贪凉,可诱发心梗

气温变化是心血管的“劲敌”。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容易感到心烦气躁,情绪不稳定,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耗氧量。同时,若空调温度较低,室内外温差太大,或饮用冰镇饮料,都容易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甚至诱发冠脉痉挛,如有心血管基本疾病的人,此时有可能引起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最热的季节反而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小高峰。

(2)出汗过多,需警惕心梗

夏季气温升高,一方面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大脑、心脏等器官血流量锐减,引起缺血。另一方面,人体大量出汗,水分丢失,若不能及时补充,血液相对浓缩,处于高黏稠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3)咽痛、牙痛,可能是心梗信号

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当出现“嗓子烧灼感”或牙痛等症状时,很多会认为是上火引起,往往并不重视,甚至自行口服降火药或消炎药止痛治疗。当药物不能减轻,反而加重时,需要警惕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这是由于喉咙和心脏神经都是由同一节段的脊神经所控制,一旦心脏受损,就会分泌大量多肽类和酸性物质,从而引起疼痛。所以,如果有持续的咽痛、牙痛不能缓解,需尽早、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

4.夏季怎样防治上火?

(1)顺时保养心气,注意起居、情志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顺应夏季的长养之势,使体内阳气和气血津液向外发散,不瘀阻于体内,同时不使阴液丢失太过,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可选择如太极拳、八段锦有氧传统运动,勿使大汗淋漓,以免气虽汗泄而致心气阴两亏。同时,如情志不畅,心神失养,可见夜难入眠,心烦,多梦等。因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充足,提倡中午小睡30分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豁达情绪,帮助心脏“减负”,调养心肝之血,心气强盛则身体康健。

(2)顺势选择合适的“灭火”之物,重视体质因时养生

天气炎热,导致人的食欲下降,避暑的同时,提倡清淡饮食。对于素体阳旺、阴血不足的人可适当选用滋养阴血、清火的食物,例如蒲公英、绿豆、荷叶、芦根茶、银耳百合莲子汤等,以防暑热对心阴、心血的耗散。素体气虚、阳虚的患者应当借助夏季阳气盛长得自然之势,可多食用一些温阳之品,例如羊肉、生姜、大枣、桂圆、韭菜等。但养阳不等同于吃补药、吃大补的食物,温补过度反而易上火。同时,也可食用例如佛手、薄荷、合欢花、生麦芽等疏肝理气之物,以使志无怒,恬淡虚无。

本文作者

高嘉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悸、心衰、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疗。

审核专家

李 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扩心病、心衰、高血压等疾病的诊疗。

上一条
下一条